银行资金收紧房企融资断流 楼市泡沫或吹弹即破

中国经营报  时间:2014-05-24  浏览:
    2014年楼市“倒春寒”的剧烈程度远超预期。那些原本想趁着去年楼市的红火再烧一把的房企霎时陷入资金难题。

  与此同时,银行业先后大肆整理表外业务、同业业务也加速了房地产融资的困境。近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就规划同业业务经营行为,加强和改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推动开展规范的资产负债业务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条规范性意见。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逐步被回流表内,快速增长的同业业务将被遏制,使得一些灰色融资渠道变得无以为继,一些依托银行灰色业务的民间融资也相继收紧房贷。在直接融资云山雾罩之时,现阶段房企的融资百上加斤。

  股权质押近极限

  5月21日,上市公司中弘股份公告称,大股东再度将股权质押,大股东质押的股份已经占据其手头股本近87%。同一时间,中润资源也公告称,股东中润富态投资将该公司占总股本0.42%的股份质押给兴业证券。

  而在上个月22日,该公司股东金安投资已经将持有的3.5%股份质押给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燕山支行,质押期限12个月。

  此外,新湖中宝也在5月14日发布公告称,大股东新湖集团将其持有的3亿股流通股进行质押式回购交易。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内已有37家上市房企发布了股权质押公告,越来越多的房企将股权质押作为常规融资方式。一些房企的资金链似乎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困境,甚至连股权质押都已经到达临界点。

  5月5日,阳光城发布公告称,阳关城股东东方信隆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福建康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再次办理股权质押登记手续。这是该公司今年第7次发布质押公告,经过此次质押后,公司第二大股东东方信隆和第三大股东福建康田,分别仅剩余总股本的2.3%和1.23%尚没有被抵押。

  去年年初到今年4月,阳光城先后在土地市场买入超过15块土地,百亿耗资是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总和。大肆扩张让阳光城在2013年的销售额翻了三倍,但代价就是资金链的压力。截至2013年底,公司现金流量净额已为-54.7亿元,负债净额从年初的125.7亿元上升到284.1亿元,上涨率高达125%,资产负债率高达86.9%,净负债更是高达669%。今年阳光城的到期偿还金额超过2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

  正是在这种资金压力下,股权质押成为开发商“最优”的无奈之选。据了解,目前股票质押率一般是主板股票的5~6折。融资成本大约与信托融资相当,大约在12%~18%间。

  “股权质押最大的好处就是快。”一位券商房地产分析师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由于银行设下种种限制,资金能否顺利到账需要“要看运气”。该分析师表示,在上市房企无法直接融资的背景下,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反而成为上市的最大优势。

  前期快速扩张的中小型上市房企股权质押数额巨大,新湖中宝、中润资源、宜华地产等股份的质押股权超过总股本的25%以上。截至今年1月,泰禾集团的质押股份就已经超过公司总股本的74.29%。

  借道委托贷款

  今年1~4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3.72万亿元,同比增长4.5%,较1~3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除了贷款和自筹资金维持正增长外,其余资金来源均出现下降,银行贷款独立支撑房企资金链的局面依然如故。

  “中国中小型开发商的处境可能正变得更加艰难。”标准普尔曾在今年一份报告中表示。由于银行贷款一直是中国地产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在过去三四年中,随着国内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中小型开发商获得银行贷款已经变得更为困难。

  数据显示,2012年建设银行开发贷余额减少了33.9亿元,尽管2013年建设银行并没有公布数据,但业内人士预计其开发贷再度缩减。工商银行2013年开发贷余额同比下降86亿元。对于2014年,各大银行均表示将严格控制,建设银行更公开表示将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工商银行则表示今年开发贷余额有望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而央行各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显示,商业银行对开发贷款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地产开发贷款已连续4个季度同比增幅下滑,从2013年一季度的21.40%跌至今年一季度的7.60%。

  当然,中国从不缺乏变通手段。实际上自从中小房企难以获得银行传统贷款后,开始通过银行表外业务获得贷款,其中就包括各类型基金、委托贷款等变通模式。

  “我们的钱肯定是通过银行获取的。”广东东莞一位本土开发商向记者表示,按照银行资产负债率等限制条件,他们并没有资格获得开发贷款。“我们是通过一个做物流园的朋友那里获得的委托贷款。”该开发商表示,由于该物流园属于省级重点工程,每年都有银行抢着贷款给这家企业,但“这家企业根本不需要使用这笔钱,银行也明白”。

评论

发布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