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龙文区将着力打造“六大中心”!打造“全市公交枢纽中心”!(3)

龙文融媒  时间:2023-12-28  浏览:

2024年工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龙文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增效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区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增效年”活动,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锚定首善标准,争优争先争效,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奋力谱写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龙文篇章!


(一)突出产业增效,提升经济“硬实力”

■实施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以蓝田开发区为主阵地,以“产城人融合”为方向,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社区”,实现企业“拎包入住”“拎机投产”,切实提升发展平台的承载力、吸引力。坚持“亩均论英雄”,组建多部门联合专班,加快旧园区改造提升,推进全域性低效用地再开发,让“黄金地段”产生“黄金效益”。加快推进“五大园区”建设,打造专业化、差异化、集群化产业“园中园”,力争完成46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探索“虚拟园区”“工业上楼”等新模式,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推进全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实施工业集群化发展行动。聚焦《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突出“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导向,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强产业”,推动一批新旧动能转换和延链补链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全力引导创新要素、金融资本、产业配套集聚,进一步打响钟表名城、食品名城品牌。开展“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服务,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加快发展柔性制造,支持企业加大生产工艺、设备、技术升级改造,增强应急扩产转产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总量保持全市第一。强化“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梯度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实施三产高端化转型行动。聚焦服务全市实体经济发展定位,大力发展都市型“三产+”,着力打造“六大中心”。以“两带”为轴,串联闽南水乡、万达、吾悦、特房T·one等商圈,打造“多点一线”城市消费群,丰富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积极融入全市“一核两翼多园”跨境电商综试区核心区建设,做大跨境电商产业;谋划建设新能源技术展示应用中心,拓展汽车后市场、全体系业态,打造现代商贸中心


在水仙大街片区持续引进聚集一批银行、证券等金融功能性总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打造都市金融中心


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轴心,整合碧湖城市广场、九龙财富中心、特房锦绣碧湖商务中心等楼宇资源,引进中介服务机构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高端商务中心


瞄准技术研发、应用创新、成果孵化等领域,布局建设各类高水平研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打造科创研发中心

发挥海峡农产品物流城、普洛斯物流园等载体优势,谋划建设标准化寄递物流集散基地,打造物流集散中心。


植入朱子文化、闽南文化、非遗文化、海丝文化等元素,打造云洞岩“寻迹溪山游”、九十九湾“寻梦水乡游”、郭坑镇“乡村近郊游”以及“福建海丝钟表博物馆”“漳州地理标志展示馆”“青蛙王子主题观光工厂”等旅游品牌,塑造“花样漳州、活力龙文”形象,打造漳州文旅中心。


■实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坚持“小而美”“精而特”,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现代化农业,推动郭坑镇“榕”苗木盆景、朝阳街道西洋食用菌等适度规模发展,提升改造猴照山、鼎寨山茶产业生态园;“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霞贯双溪生态园、汐浦生态养殖基地、口社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发挥篁卿温泉优势,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加快郭坑镇口社村金牌旅游村创建。依托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学院,培育农村直播电商人才,服务农特产品直播销售,构建乡村振兴“人货场”生态圈。


(二)突出项目接续,稳住投资“基本盘”

■加强项目谋划储备。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紧盯上级政策导向、资金投向,积极向上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债、国债等各类专项资金,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片区开发、民生保障“四大板块”,全域谋划项目,扩大有效投资,以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投资”。2024年计划实施区级重点项目120个,总投资887.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1.7亿元;申报省级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8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2亿元;拟上报在建市级重点项目55个,总投资685.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0.6亿元。


■加强项目招引落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战场”,坚持主官主抓、全员招商,加强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园区联动招商,探索“基金+资本+产业”招商模式,按产业链细分领域精准招商,鼓励外企项目增资建设。注重发挥“招商大使”、行业协会、驻外商会、乡贤促进会等作用,加强日常联系,深化驻点招商,实现招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着力选优配强招商服务队伍,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奖惩、培训等机制,推动“人人想招商、人人会招商、人人在招商”,力争全年新签约产业项目80个以上,总投资100亿元以上。


■加强项目服务保障。把服务项目作为“第一要务”,持续深化“领导挂钩、部门联系、政企协同”项目工作制度,实行专班服务、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每个项目都按计划、按进度、按要求实施。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项目观摩、帮办带办等工作机制,升级推广“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高效审批模式,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完善项目监督云平台,深化“互联网+”重点项目管理机制,做好省市重点项目跟踪,推动项目按时按质建成投产。


(三)突出有机更新,打造宜居“幸福城”

■统筹推进片区开发。聚焦中心定位,统筹片区开发,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

发挥建元片区教育医疗及高端住宅配套齐全的优势,推进建发·璞云、漳州市中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与碧湖商务板块的有效联动,打造高端中央商务办公区;

发挥东屿片区人口密集和商业、学校、医院等城市生活配套齐全的优势,推进建发·朗云等楼盘建设,打造新的商贸经济板块;

发挥新社片区产城一体、宜工宜居的优势,推进新社片区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打造面向产业人群的多元居住社区;

谋划推动檀林片区工业区提质增效和“退二进三”改造,推进科能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标准化工业园区样板;

北部片区抢抓全市北部新城开发机遇,推进朝阳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古塘湿地公园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人流涌入,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极。

同时,精心打造一批智能、便捷、舒适的城市会客厅、文化展示馆,更好展现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城市形象。


■推进路网“内联外延”。谋划实施50个城市道路交通提升项目,着力提升区域连通功能,积极融入“厦漳泉1小时交通圈”。加快国道324改线工程、丰武线等项目建设,提前谋划对接通海高速公路、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城市快速路改造等项目,增强“通达性”,打通“大动脉”;


改造优化城市干道、城市支路,推进龙溪南路、新浦东路等道路改造项目建设,解决“卡脖子”,畅通“内循环”。同时,加快东部交通综合体项目建设,发展智能、绿色、安全、便捷公交,打造“全市公交枢纽中心”。

■全域创建“完整社区”。总结推广福隆社区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经验,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市更新(一期)项目,完成荣昌花园等36个项目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嵌入邮政寄递、卫生服务、生鲜超市等生活服务功能配套,构建“十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高品质“十分幸福社区”。谋划启动蓝田社区蓝田村城中村改造等1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漳州景山古厝文创项目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让城市更宜居。


■探索建设“智慧城市”。谋划实施“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开发和完善“智慧执法、智慧市政、智慧环卫、智慧园林”等模块功能,统筹建设可视化大数据综合展示平台,系统构建“城市大脑”,打造“数字龙文”升级版。着眼“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探索整合镇街、部门、社区多元智慧平台,抓好“智慧社区”试点工作,打破数据壁垒,构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信访维稳、调解纠纷、民生服务等“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的智慧治理体系,做到平安联创、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


■精心打造“和美乡村”。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依托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试点示范,加快乡村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推进乡村形态、业态、生态有机融合。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在保护乡村独有景观风貌的基础上,按照“清沟扫地摆整齐、拆旧拓新整漂亮、穿衣戴帽扮靓丽”的标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持党建引领、共治共享,总结推广“积分制”“跨村联建”“百姓大舞台、全民村TV”等创新做法,弘扬传承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四)突出绿色低碳,织密生态“防护网”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EOD、零碳产业园等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布局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再创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完成市下达能耗控制任务目标。


■守护龙文绿水青山。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景山公园、漳州云洞岩山水连城步道建设,延伸城市“观光绿道”,打造“慢行生态系统”。见缝插绿配套一批“口袋公园”“城市菜园”,提升城市绿色容量,实现“推窗见绿、开门入园”。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开发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整治成果,抓好工地、道路、裸露地块等扬尘污染和餐饮油烟治理。全力抓好中央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力促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

评论

发布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