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龙文区将着力打造“六大中心”!打造“全市公交枢纽中心”!(2)

龙文融媒  时间:2023-12-28  浏览:


着力深挖特色,做精农业

依托海峡物流城、“供销e家”等平台,提升汐浦猴照山甜茶、郭坑树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恒坑果苗直播基地。坚持农旅融合,发挥城市近郊优势,加快4个现代农业项目、25个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大闽食品等5家企业入选“首届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强”,郭坑镇2个家庭农场获评2023年“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新增耕地面积500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补划面积219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耕地保护工作位居全市第一。

这一年,

我们坚持精建细管,提升品质促融合,

开拓了富美宜居新空间。

精心做好规划、建设、治理“三篇文章”,精雕细琢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实施138个城乡品质提升项目,已完成投资53.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102%,让城乡更加宜居、更有人气。


开发“五区”拓空间

统筹考虑片区功能定位、业态植入、投入产出,策划推进建元、东屿、上美湖新社(蓝田开发区)、虎山、九十九湾四季花海等成熟度较高的“五大片区”开发。通过修缮、改造、重建等方式,多点布局、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市政基础、公建配套设施,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人口集聚能力。


建好“三网”强配套

注重城市竖向设计,系统推进路网、水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7条道路、10个路口、26个渠化岛改造和7条背街小巷整治,新增改造道路约12.3公里、停车泊位140多个,让群众出行更便捷;实施九十九湾“幸福河湖”、海绵城市等8个重大项目建设,巩固提升辖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果;加快实施管线入廊、雨污分流,进一步完善地下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减少停水断电、“马路拉链”等“城市病”。


拓展“四化”促宜居

聚焦城市绿化,加快景山公园等项目建设,见缝插绿新配套8处“口袋公园”,完成总投资2.92亿元的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推动辖区流域水质稳定达标、空气质量持续提升。聚焦市容净化,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等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停车秩序整治、市容环境提升、生活垃圾分类等专项行动,创评一批“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乡村”,郭坑镇洛滨村获评2023年“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聚焦功能强化,启动老旧小区及城市更新项目,分批推进完整社区建设,福隆社区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的社区。聚焦治理优化,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市首创“积分制”“跨村联建”“社区工作者职业等级管理”等制度机制,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郭坑镇“全民‘村TV’让文明乡风遍地开花”经验做法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口社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这一年,

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优服务,

迸发了市场主体新活力,

注重流程再造、高效服务。

完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常态化机制,进驻区政务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办占比84.7%,“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94.7%,“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100%。在全省首创街道便民中心“一件事”综合窗口,实现跨层级套餐申报;首推“商事登记帮办代办服务平台”。编制《项目实施手册》,加快前期工作,在全市率先推行“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让企业少跑腿、多发展。


注重助企纾困、精准服务

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118名领导干部挂钩联系217家企业,主动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及时落实各级惠企政策,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9条意见”等惠企政策,推进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2023年,已投放惠企贷款超200亿元,惠及企业1300多家;下达惠企资金1.29亿元,帮助近400家次企业向上申报资金1.01亿元。


注重数字赋能、贴心服务

围绕打造数字化营商环境,以“漳州企业家日”设立为契机,优化提升“E企通”自助服务平台,打造“民企通”挂钩服务平台,一“码”对接企业多元需求,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优化“企业共享用工”平台,进一步打通用工信息壁垒,有效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


注重人才支撑、深度服务

聚焦产业发展需要,畅通“产才融合、引才助产”渠道,在全市首创“英才服务联盟”,发放“英才卡”,推动银行授信“人才贷”200亿元;与7所高校建立校地合作关系,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198个,新引进市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4人,形成引才、留才、用才全链条闭环。

这一年,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着力民生办实事,

回应了人民群众新期盼。

聚焦就业岗位、普惠托位、优质学位、医养床位、便利餐位、公益园位等“六位”,实施民生事业提升“六项计划”,38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任务全面完成,预计全年民生支出17.7亿元,占财政支出82.6%。


实施“灵活就业”计划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发挥“零工服务中心(驿站)”等平台作用,选派“就业网格员”点对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寒冬送暖就业先行”“送岗留才进校园”等专场招聘会和“就业夜市”共27场,提供岗位近1.2万个。预计全区城镇新增就业7600余人,失业再就业2000余人。


实施“学有优教”计划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年教育支出预计达7.8亿元;建成投用龙溪学校、通源学校2个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竣工交付3个小区配套幼儿园改造项目,新增学位7710个;着力解决6511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政策覆盖率100%,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实施“幼有善育”计划

实施“幼有善育”计划。积极落实“三孩”政策配套措施,坚持普惠和公益并行,引导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实惠、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项目,新增普惠性托位180个,千人均托位数提升到5.3个,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实施“全民健康”计划

加快“后疫情时代”卫生健康发展,实施“龙文区医疗卫生强基三年行动”,探索创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试点区,新增4个省级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启动景山街道社区医院提升改造,跟踪推进2个市级卫生健康项目,2家社区卫生中心(卫生院)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验收,其中1家通过国家社区医院验收。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新增1处智慧体育公园、1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处公共游泳池,不断健全“15分钟健身圈”。


实施“老有颐养”计划

新增1个示范性“长者食堂”、2个“城市餐厅”、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推进保利世茂养护院建设;启动全民健康行动,实施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互联网+养老服务”,加快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实施“住有宜居”计划

谋划实施6个安商房项目,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5个、套数5814套;完成4个安置小区安置选房工作,推进荣兴、永兴小区2个项目2109户的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平稳化解房地产风险,推动福晟“保交楼”楼盘竣工交付。同时,推进扶摇村公益性生命公园建设,打造绿色生态陵园。

这一年,

我们坚持“三争”铸魂,转变作风提效能,

树立了有为政府新形象。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聚焦“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扎实推进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深化干部作风“五不”问题专项整治,驰而不息抓作风、提效能、树形象。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区,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5件、政协委员提案90件,办复率、满意率均达100%。


此外,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工委、工会、残疾人、民族宗教、精神文明、新闻出版、档案管理、社会科学、防汛防台、防震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消防、红十字会、退役军人事务、国防动员、外事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这一年,我们付出了艰辛努力,战胜了诸多困难,抓住了难得机遇,实现了预期目标。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区人民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值得铭记和自豪。在此,我代表龙文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龙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指战员,向情系家乡的在外乡亲乡贤,向所有关心支持龙文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受房地产下行、预期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区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有所放缓,发展后劲出现不足,经济“硬实力”、城市“首位度”还不够,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均衡,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政府治理能力还要持续提升。这些问题,我们将深刻反思,全面剖析,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评论

发布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