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自然资源局,最新解读!
近年来,为统筹全域国土空间资源,走出一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更高起点上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漳州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等,编制了《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省道219线串联漳州中心城区和龙海中心区,是漳州各组团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本报记者 沈昊鹏 摄
今年1月,《漳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 打造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的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实施,对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和要素保障进行部署。
市自然资源局如何统筹推进《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做好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提供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自然资源要素支撑?
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海同。
问1:《纲要》提出构筑“一核两湾三片四极”的高品位全域空间新格局,请问漳州将如何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答:《规划》于2024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规划》以漳州市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以形成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生态化国土空间格局为目的,构筑“一核两湾三片四极”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的目标,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主体功能定位,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坚持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着力构建“一核两湾三片四极”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一是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区,提升城市能级。科学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统筹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四区融合发展,推动中心城区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由“沿江”到“面海”的城市格局跨越。
二是加快厦门湾南岸城镇群、东山湾城镇群两大环湾城镇群建设,强化产业平台建设,推进大型临港工业布局,加快人口集中集聚,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陆海统筹,引导山区—沿海—海洋三大片区差异化发展。北部山区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和绿色经济;沿海片区突出城镇集群化发展和数字经济引领;海洋片区突出海洋保护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是着力建设漳州古雷开发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漳州开发区四大重点发展平台,依托四大开发区优越的区位条件、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先进生产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问2: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如何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以进一步统筹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答:“十四五”期间,我市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至2035年,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7.3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01.81万亩,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不超过省级下达的指标。
下一步,我市将筑牢安全发展基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严守粮食、生态、资源安全底线,依法依规做好三条控制线的管控实施。
一是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稳妥有序恢复流向其他农用地的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二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三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进一步深化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用地安排 ,统筹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精准落地实施。
问3:《纲要》提出要强化要素保障,如何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助力重点项目建设,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今年以来,我市农转用和土地征收已获批99个批次、面积2815亩,用海项目已获批11个、面积4095.2亩,有效保障了国道319线漳州靖城田边至牛崎头段公路工程项目、龙海市自来水厂管网及配套工程等重点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工程建设,特别是漳汕高铁工程和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工程两个项目用海顺利获得国务院批准,保障了国家重大项目用地用海需求,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争先年”活动主线,以实施“三比一看”竞赛为抓手,深化“妈妈式”服务,全力做好我市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一是前期服务指导到位。充分发挥专班服务保障作用,主动对接项目,积极靠前服务,定期协调要素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R1线、沈海线漳州龙海至诏安段扩容工程和华安抽水蓄能等一批交通、民生项目用地用海报批指导工作。与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加强沟通衔接,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政府重大项目用地清单。
二是横向纵向沟通到位。建立“全流程、清单化”服务机制,提前主动介入,优化选址选线方案,运用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系统”进行空间适配,加强与发改、交通、住建、水利、林业等部门横向会商联动;向下指导帮扶各地,加快用地报批组卷工作,及时协调用地报批存在问题,向上积极对接省厅,为项目落地提供高效服务。
三是指标统筹保障到位。强化用地指标统筹,根据上一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完成情况,结合地方发展实际,以县(区)为单元,及时进行统筹预支和报批用地指标配置;同时,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依据,切实保障有效投资需求。
《闽南日报》2025年4月20日2版
来源:闽南日报 本报记者 刘婧 通讯员 阮乔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