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凝聚乡贤合力 绘就富美乡村新画卷
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近年来,在市委统战部的统筹谋划下,芗城区通过盘活工商资源、促成各村与商会联结、企业与乡贤共同助力等方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更强、产业发展更兴旺,绘就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画卷。
芗城区双溪村的美丽乡村风貌
走进双溪村,鳞次栉比的联排别墅、郁郁葱葱的绿植映入眼帘。沿着平坦整洁的柏油村道行走,波光粼粼的月瑶池与古朴的日昇楼遥相辉映,忆芗公园上小孩尽情奔跑嬉闹,处处鸟语花香,沁人心脾。
“以前村里是遍地垃圾堆,滩泥裤管推。”91岁高龄的老奶奶梁菜告诉记者,双溪村有句民谣叫“宁当双溪一头牛,不做双溪穷媳妇”,那时候村里的年轻人连娶媳妇都难,没想到现在大家不仅住上宽敞明亮的联排别墅,村子还美得像景区。
双溪村从“滩泥裤管推”到“美得像景区”的转变是从2019年开始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打拼,在江浙一带经商颇负盛名。在村党支部的牵头下,2019年,村里成立乡贤理事会,探索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乡贤为驱动的“双轮驱动”乡村治理模式,通过村党支部科学规划,着力搭建乡贤出智、出力、出资平台,发挥乡贤亲缘、人缘、资源、财源优势,凝聚乡贤融资融智,推动实现乡贤智力回乡、资金回流、文化回哺、人气回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同年,双溪村党支部组建新村住房指挥部,由乡贤理事会8名乡贤牵头,按照“统一规划选址、统一立面装修、统一选房到户”的模式,启动双溪新村一期建设,建成54套联排别墅,改善村民住房条件。2021年,乡贤理事会提议启动新村二期建设和净瓶湖等景观工程,新建38套联排房,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品质。
乡贤为村庄带来的改变可不止“住有所居”。
“快到中午了,一会儿我要到村里的免费食堂吃饭。”梁菜口中的免费食堂是双溪村破解“老有所养”难题的生动实践。
双溪村约有三分之二人口外出务工,村内的常住人口中又有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空壳村”“老人村”成了双溪村的典型“标签”。煮一餐吃一天,一个饭一个青菜对付一顿,是许多老年人的日常。老年人生活没有保障,成了双溪村最突出的民生短板。
为了破解“老有所养”难题,2019年,由镇党委政府投资兴建、乡贤捐资保障运营的全省首个公益性人民大食堂正式落成,免费为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日两餐。乡贤梁华国、梁加辉各带头捐款10万元用于大食堂运营,并带动100余名乡贤为大食堂捐资,开启了双溪村养老模式的全新尝试。
开办公益性食堂容易,常态化运营才是难点。“村里建立了‘协会负责、村民监督’的运营保障机制,保证账务公开透明,同时发动老年人参与运营管理,发挥余热的同时还能排解孤独感。”双溪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鸿辉介绍,村里还将人民大食堂旁的8亩菜地进行改造,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引入运营公司,打造集现代农业展示、游客体验种植、采摘观光于一体的“开心农场”,实现产销结合,在发展“农家乐”业态的同时,保障大食堂的菜源供应。双溪村在乡贤们的示范带动下,孝老敬亲、乐善好施的文明乡风愈加深入人心。
利用“乡贤+”工作模式,双溪村探索出了一条乡贤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子,实现了从“空壳村”到乡村振兴样板村的蝶变,于2019年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获评“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获评“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双溪村巧借乡贤之力振兴乡村,而天宝镇茶铺村则是与企业、商会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打造畲族文化村寨。
茶铺村位于漳州市区西郊,是芗城区三个少数民族村居之一。近年来,茶铺村以畲族传统文化为依托,与福建点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安然燃气有限公司、宏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同心121”结对帮扶共建,合力推进新村项目建设。
茶铺新村项目共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为了让新村与旧村形成和谐统一的畲族建筑风貌,村党支部特意邀请闽籍著名乡村规划专家骆中钊带领团队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团队以畲族钟氏始祖钟志深为名创作特色村寨新村牌楼对联,即“志耕天宝畲寨村换颜,深耘茶铺山哈民欢歌”,并以此作为规划设计立意,在建筑中融入燕尾脊、双凤朝阳、龙柱等畲族特色标志,尽显畲族文化风情。
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茶铺村是闽南有名的斗笠村,传统手工竹编技术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早年,茶铺村以编织斗笠为生,家家户户都建有竹编“小作坊”。可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工业化的洗礼,茶铺斗笠的传统工艺面临巨大冲击。为了顺应市场变化,茶铺村尝试转型生产斗笠工艺品、装饰品,与厦门市漳州商会合作,创新编织多种规格、形状的斗笠,并借助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路,产品远销台湾等地区。借助“互联网+斗笠”的发展路子,茶铺村真正把文化遗产变成文化资源,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芗城区园坑村老人一边欣赏美丽风景一边愉快聊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浦南镇园坑村农业资源优势突出,自古以来便是远近闻名的鱼、米、果之乡,但全村产业不成规模,农民收入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得益于苏州商会的出谋划策,其中湖畔果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企业专业优势,凭借对本行业的了解,综合考量园坑村的土地性质、种养习惯、地理因素和气候条件,向村委会建议引育种植市场行情较好的黄金果蔗,将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
为了掌握种植黄金果蔗的技术,老村长林元利赴广州考察学习。“从外地学习回来后,我就率先种了20亩,收成后每亩有一万元左右的收益。”林元利说,试种初显成效后,村“两委”大力发动村民种植黄金果蔗,他作为“土专家”“田秀才”,不仅为村民提供蔗苗、技术指导,还负责联系销路,调动村民种植黄金果蔗的积极性。
如今,园坑村黄金果蔗的种植面积100多亩,受限于本村土地较少,部分村民还在其他辖区采用租赁土地的方式种植,面积达500余亩。黄金果蔗不仅助力村民增收,同时也打造了园坑村“一村一品”的特色招牌,为乡村振兴夯实经济基础。
从助推村貌重塑到接续文明乡风,园坑村携手苏州商会,以基础设施完善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努力补齐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薄弱点,绘就出一幅“富庶和睦、秩序井然、人丁兴旺、家风昌盛”的和谐景象。
来源:漳州统战、闽南日报
龙文:依托乡村特色 走出兴村新路子
乡村振兴要依托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2022年,当我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号角吹响,龙文区委统战部积极牵线搭桥、铺路架梯,通过推动农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等方式,走出一条赋有龙文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 >>>汐浦村:“三旅结合” 助推乡村发展
驱车来到郭坑镇汐浦村,只见村民陈定正在保温棚搭建的鱼塘里,熟练地划着泡沫箱给鱼儿喂食。“这些石斑再过两个多月就可以出塘了,收购商会直接到这里收购,每斤19元。”陈定介绍,他家的11亩鱼塘都是养殖石斑,每年有30万元左右的收入。
“村里以养殖业为支柱产业,依托800亩的鱼塘发展淡水养殖,改变传统四大家鱼品种的养殖模式,引入石斑鱼、加州鲈鱼、沼虾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品种,发展现代养殖,亩产值从每亩1.5万元提高到每亩10万元。”汐浦村党总支书记陈伟生介绍,为了提高村民的养殖技术,他们还邀请农业农村局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同时,为了防止水产养殖造成污染,积极争取中科院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理项目落户,在村里建设九龙江水产养殖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投入680万元治理养殖业产生的尾水,促进水产养殖生态健康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要依托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
在绿林鲜花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百余亩的现代化大棚连绵成片,大棚里白色的、黄色的菊花竞相绽放,工人们藏身于花丛中,忙着采摘菊花。
“我们引入绿林鲜花专业合作社,打造占地约110亩的菊花种植示范基地,年产值达1200万元。”陈伟生介绍,合作社“落户”后,除了增加村集体收入,还为村里提供了近百个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汐浦村下一步将发挥鲜花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不仅可以提高产业效益,还能发展美丽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陈伟生说。
近年来,汐浦村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契机,立足“多彩汐浦、创客花园”发展定位,以漳州郭坑电商产业园区有限公司为平台,着力打造“一园三基地”,即电商直播园、淡水养殖基地、鲜切花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以“互联网+三农”为实施路径,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助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在电商直播产业园里,农产品室外展示区、冷藏分装区、电商直播区、办公区等一应俱全。陈伟生介绍,村里在建成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的基础上,重点打造集直播、展示、销售、培训于一体的平台。去年,还在漳州市涂料商会的积极对接下,促成区新阶联与汐浦村合作举办电商培训班,实现人才和技能精准匹配,促进农村电商“抱团”发展,从而辐射带动全村、全镇电商直播产业。
● >>>口社村:农旅融合 助推乡村振兴
“志兴,吃饭了吗?来家里泡茶。”走在口社村的村道上,林志兴总能受到村民热情的邀请。
林志兴是金鸡山霞贯双溪生态园负责人,也是带领6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领头雁”。前几年,在外经商的林志兴回到口社村,与村集体签订发展协议,在金鸡山建设生态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有机农业,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在金鸡山霞贯双溪生态园的草莓园里,三三两两的游客们穿插在田垄里体验采摘草莓的乐趣,品尝、拍照,处处欢声笑语。
“草莓园、柴火灶、烧烤架、滑草等15个游玩体验项目都是村民来承包运营的。”林志兴介绍,为了带动村民发家致富,他与村民签订合作协议,将游玩体验项目对外承包。在承包前期,村民只需投入设施、种植的成本,等到项目盈利后再收取租金。
为促进多元化发展,口社村立足“海丝文化”,与霞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300多万元用于海丝民宿建设、日升楼周边环境整治、金鸡山研学基地建设等项目。
企业带动,从帮到兴,蹚出兴村的路子不止这一条。在龙文区委统战部的推动之下,口社村将约240亩的土地统一流转,采用“村企”合作方式,由口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区属国企龙文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运营,提升打造口社村田园综合体。
项目总投资3250万元,主要建设果蔬种植、油菜花田、新建排水灌溉、大棚等配套设施,致力打造田园风光。
“目前,该项目所种植果蔬主要供应龙文区中小学食堂。”口社村党支部书记黄惠景介绍,口社村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以亲子互动为方向,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让口社村成为农旅结合的金牌旅游村。
为了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口社村还积极开设果蔬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新品种蔬菜种植技术。“去年,村民引进‘如玉45’苦瓜新品种进行种植,并开发苦瓜茶成品加工,每亩增收约2000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黄惠景说,
村民的荷包鼓起来了,村庄的环境也得齐头并进。口社村通过村企共建、镇村自筹、使用专项债多种方式,先后完成了村主干道15宗闽南风格立面统一整治、眼镜塘公园整治、村居整治提升、生态停车场、村道绿化美化以及夜景亮化、陈鸿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实现“群众休闲娱乐有去处、村庄颜值有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有提升”的目标。
陈鸿文故居
如今的口社村,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直通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绽放,徜徉在村道上,令人心旷神怡。口社村先后获得“省级美丽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荣誉。
来源:闽南日报 庄朝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