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限贷”“调控”……连日来,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这几个字眼刷了屏。尤其是上周,北京、广州、长沙、石家庄等多个城市都发布了新的楼市调控政策,更让这楼市的关注热度瞬间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3月至今,已有20多个城市出台了购房的限制性条件。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调控行列多了廊坊、嘉善、张家口、涞水、涿州等三四线城市的身影。新一轮调控政策接踵而至,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加入此轮调控队伍?看似来势汹汹的调控加码,又将对楼市产生怎样的影响?
调控加码多地收紧楼市调控政策
3月17日,北京发布限购新政策:居民家庭名下在本市已拥有1套住房,以及在本市无住房但有商业性住房贷款记录或公积金住房贷款记录的,购买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购买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80%。暂停发放贷款期限25年(不含25年)以上的个人住房贷款(含公积金贷款)。
同一天,广州、郑州、石家庄三地也发布了相关的楼市政策。广州提出外地户口社保年限由3年变5年和在本市有1套住房,无住房贷款记录的或住房贷款已还清的,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50%,购买非普通商品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70%等升级加码的政策。
再加上17日前后已发布政策的长沙、保定、青岛、南京、赣州等城市,以及3月至今有相关调控政策出台的杭州、涿州、涞水、张家口、三亚、嘉善、南昌、东莞、廊坊等城市,已有20多个城市出台了限购或与限购相关的楼市调控升级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此轮调控潮当中,既有北京、广州、长沙、南京、杭州等一二线城市,也有廊坊、涿州、张家口、涞水、嘉善、东莞等环一线的三四线城市。从内容上看,限购、限贷仍然是各地政策的核心内容。
需求外溢
致调控范围进一步扩大
3月以来各地的限购政策加速出台,与房价走势有着莫大的关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近期房价数据显示,从环比看,70个城市中,多数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或涨幅在0.5%及以内。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2个,持平的城市有2个,涨幅在0.5%及以内的城市有37个,涨幅在0.5%以上的城市有19个。分城市看,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微涨0.1%,二线城市上涨0.3%,三线城市上涨0.4%。
可见,房价上涨仍然是一系列楼市调控“组合拳”出击的重要原因。对于为何此次调控范围涉及多个三四线城市,多位专家也给出了相关解读。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2016年“930新政”以来,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虚火被基本抑制后,购房需求出现外溢,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预期扩散到了周边城市,助推了周边城市房价的上涨,在北京、上海、深圳周围表现得较为明显。周边城市市场过快上涨的趋势,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调控措施。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目前已经有10多座三四线城市加入了限购行列,主要还是以环北京、环上海和珠三角为主,其中又以环北京为多,诸如保定、涞水、崇礼、涿州、廊坊均已加入限购行列。主要原因还是一线溢出效应明显,短期内房价上升较快,市场非理性升温,执行调控也是正当其时。
专家的看法也得到了不少漳州业内人士的赞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业内人士张先生认为,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不谋而合,也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地方政府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此外,采访中,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不排除漳州未来加入限购的可能,但何时、以何种形式进行调控,尚不得而知。
依需而动
是否出手要看个人实际
无论此轮调控如何加码,也无论未来漳州是否加入调控队伍,该不该出手、现在是否买房良机等问题,仍然严重困扰着置业者。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买不买房、何时买房,还是要依据自身需求而定。
刚需一族买房是为了满足“有其屋”的梦想。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社交等选择合适区域的合适楼盘。由于很多初次置业者为年轻人,在经济实力方面较为一般,在购房时应量力而行,不要一味求大,追求一步到位。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支出等经济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楼盘,避免今后压力过大。由于首次置业的购房者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只要有需求、有支付能力,无论楼市风云如何变幻,何时出手都是合适的。
对于改善型买家而言,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买房、换房,对于居住区域、楼盘品质、生活配套、教育资源、交通情况等多方面要进行全面考虑。当然,也要衡量自己的经济能力。倘若因为担心房价上涨或政策优惠到期,而选择超出自身可承受范围置业,则没有必要。
不动产作为投资品一向是投资客的心头好。对于这种类型的置业者,业内人士建议,“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屡屡被提及,回归居住本质是楼市的主旋律。目前严厉的限购、限贷政策已蔓延至三四线城市,未来成效如何尚无法预料。再加上眼下商铺及住宅的投资回报率锐减,投资性物业的升值前景难以预测,此时出手投资要慎之又慎。(记者 曾婷婷 实习生 黄蓝红文/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