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区,“神秘洞穴”被唤醒
近日,每至上午11时30分,大通北路芗城区司法局西侧的防空洞内准时飘起饭菜香,来就餐的人群渐渐排起了长队。踏进洞口,盛夏的灼热瞬间被隔绝在外,一股天然凉意扑面而来。
冬暖夏凉的独特环境、亲民实惠的价格,加上“洞内用餐”的新奇体验,让这里迅速成为周边居民和上班族的就餐新宠。
沉寂多年的防空洞
如何摇身一变
成为备受市民欢迎的社区食堂?
记者走进这家社区食堂芝山店探访
了解一个防空洞的“网红变形记”
精心改造
古老洞穴焕发现代生机
这座防空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那时国家提倡‘深挖洞、广积粮’,漳州发动群众建设人防工程,‘党政军民齐动手、男女老少共努力’,这座防空洞便是建于当时。”在防空洞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市人防办保障中心管理员黄连成回忆道,这座深藏在山体里的工事,承载着特殊年代的记忆。
和平时期对防空洞的利用也不曾间断。“我来的时候正租给人家种植杏鲍菇,后来也有租出去用作仓库存放产品。”据黄连成回忆,自2000年他从部队转业到此工作,防空洞就一直在出租利用,几乎从未闲置。
然而,长期作为仓库使用,防空洞内部环境原始、通道幽深、设施老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22年起,响应省里关于盘活闲置人防资产、服务民生的号召,这处防空洞被收回。历经两年多的系统性改造升级,它等待着一次华丽转身的契机。
作为管理员,黄连成对防空洞的改造有着切身的体会。“过去每次巡查,尤其是台风天下雨天,要打着手电筒、蹚着积水排查洞内的塌方和漏水隐患;现在不一样了,洞里亮堂堂的,还装上了监控,看上去和新建的一样。”
两年多的改造将防空洞内粉刷一新,为了解决防空洞常见的潮湿问题,还对墙壁进行了防霉防潮处理,排水系统、电路系统也得以整修翻新,加装了充足的灯光照明,彻底告别了过去的昏暗。
考虑到防空洞结构复杂、通道绵长,改造过程特别注重安全。主要通道安装了全覆盖的监控系统,并配备了紧急呼叫按钮,按下即可实时呼叫救护车。更关键的是,为了确保通讯和监控信号畅通,在中国移动的支持下,主要通道实现了手机信号覆盖。
未来可期
人防设施拓展多元空间
今年6月,芗城通北街道宝珠园面临拆迁,原本位于大通北路57号的社区食堂场所需要腾退。这给这座防空洞带来了转型的契机。
“这间社区食堂要辐射和平里社区、腾飞社区的居民和大通北路沿线的干部职工,周围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当时我们正为新的选址而头疼,芗城区委区政府提出可以将这处闲置的人防工程盘活利用起来。”芗城教投餐饮版块负责人张维恒说,经过综合评估和规划,新的社区食堂正式选址在这座历史悠久的防空洞。
在原本改造的基础上,新的社区食堂按照餐厅的需求进行水电改造,添置桌椅、货架、饭菜保温设备和消毒设备等,并加装防护铁门,防止人员误入走失,只花了约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进场,迅速投入运营。
在目前试运营阶段,社区食堂芝山店只开放午餐,每日有近200人次前来用餐。然而,记者注意到,即使不在用餐时间,食堂里也常传出欢声笑语。
上午10时,住在大通北路的朱大爷就和老友一起走进食堂内乘凉。“以前都在小区楼下或者公园里面下棋、打牌,现在就来这个洞里,比外面凉快多了。”朱大爷说。午饭后,还有居民拿出了自带的热水壶,清理好桌面后就开始泡茶“话仙”,好不惬意。
“防空洞里比较潮湿是目前大家反映比较多的问题,我们计划每30米设置一台除湿机,每日用餐时间前进行除湿,给居民带来更好的体验。”据张维恒介绍,社区食堂还将不断完善,下一步将在洞口周边设置厨房,让大家品尝到现场烹饪的美食。
食堂区域仅是芝山防空洞庞大网络的一小部分。“我们还计划将深入的部分区域打造为国防教育基地或爱国教育展厅。”张维恒表示,运营方还有更多畅想,期待未来让更多人防空间焕发新生。
从战备工事到仓储空间
再到如今飘着饭香的社区食堂
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空间
这座防空洞跨越半个世纪的蜕变
用温暖的烟火气
重新描绘了这类历史遗迹的面貌
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
承载民生需求与创新活力的独特城市空间
记者手记:从“深挖洞”到“深服务”
社区食堂芝山店并不是漳州首个改造利用防空洞服务民生的案例。如今中山公园内的市民共享书屋,也是2022年由人防工程改造而来,丰富着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为漳州盘活人防工程提供了范本:闲置的“深挖洞”遗产,完全可通过功能再造,“深服务”当下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然而,漳州仍有不少防空洞在岁月中沉睡。据了解,仅1976年至1978年两年时间,漳州就构筑人防工程31506平方米。部分早期工程因渗水、老化带来安全隐患,而传统的租赁模式未能释放其社会价值。
反观其他城市,重庆将防空洞化身沸腾的洞子火锅店,南京将废弃地下空间塑造为城市文化空间,北京把人防工程规划为社区居民活动中心……这些案例表明,人防空间的转型有着多种可能。历史深厚的可作国防教育展馆,结构独特的宜开发沉浸式体验,社区周边的能升级为综合服务中心……
防空洞变身社区食堂,应是城市资源重生的序曲,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改造模式可复制、可借鉴。期待漳州更多的“沉睡洞穴”被温柔唤醒,它们便可以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光阴,继续守护漳州人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2025年7月27日《闽南日报》第1版
来源:漳州融媒记者 黄天航 通讯员 刘钦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