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经济开发区为“二次创业”按下“加速键”

闽南日报  时间:2021-09-14  浏览:

  蓝田经济开发区新社片区(一期)拆迁现场 本报记者 陈逸帆 摄

  8月31日下午4时许,漳州市帆利工贸有限公司的仓储用房在挖掘机作业声中轰然倾倒。这是蓝田经济开发区新社片区(一期)征迁项目的最后一栋建筑。

  仅用时1个月,17家企业完成整体搬迁、6.6万平方米建筑物实现全部拆除,达成蓝田经济开发区历史最快“净地”速度。

  站在厂区入口,蓝田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王达丰看着运输车辆穿梭进出。眼前这片刚清空的土地,与早已熟记于心的那张规划蓝图逐步重叠: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有幢幢新居拔地而起,条条绿道纵横交错,片片城市生态园繁花似锦。这里未来将成为蓝田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副中心,而这仅仅是蓝田经济开发区城市更新的一个开始。

  以新社片区项目建设为试点,以实施“六比一看”为抓手,今年来蓝田经济开发区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空间,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通过企业“腾笼换鸟”、产业“退低转高”、民生“提质增效”,创新破解城市发展瓶颈、补齐功能配套短板,加快推动“产城人”融合并进,跑出了“产业融合、生活共享、生态链接”的发展加速度。

  一拓一优 造园转向造城

  从工业拓荒到综合布局,29年的时间里,蓝田经济开发区先后吸引了上千家企业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的工业厂房机器轰鸣,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寻芳而至,近5年间“新蓝田人”增幅达20%。

  如火如荼的发展背后,需求的多样性也在悄然生长。

  “10年前我是单身,从外地来漳可以住在厂里提供的职工宿舍。但是10年后我有了妻儿,再挤在宿舍就不合适了。”祥丰瓷砖加工厂技术员唐志龙告诉记者,尽管园区很早就开始提供人才房,但“僧多粥少”,加上人们对“工业区”三个字有着刻板偏见,商业地产的落户也稍显踟蹰,导致区域改善型房源一直紧缺。为了给即将到来的二胎宝宝换个大点的房子,他租了当地村民家的两室一厅自建房,每个月的房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住房,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路网通达度等同样受到园区居民不同程度的关注。事实上,近年来,蓝田经济开发区聚焦民生需求,不断加大生活配建力度,打通跨漳龙高速联东大桥、北环城路西段等多条“大动脉”,建成20所幼儿园、3所小学、1所中学和1所大专院校,吸引了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宝龙广场大型城市综合体入驻,并配套有高端民办养老机构、月子中心等服务设施,打造出龙文区公交枢纽中心。

  “但我们知道,相较于飞速攀升的人口密度和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这样的配套很快会不够用。”龙文区政府党组成员、蓝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海金告诉记者,与其追着需求点、零星插空增设各式配套,不如把握主动权,化零为整、集群开发;与其单纯地追求城建向外扩张,不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重新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内生的有机更新。 有机,意味着健康、可持续。特别是当产业园区发展走向新型“产城人”融合的历史拐点时,蓝田经济开发区由基础设施及土地导向的发展路径转向“服务+产业+环境”模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开了新路。“我们在努力打造出一个生态宜居、有吸引力、有活力的工业新城,这样的蓝田经济开发区更能吸引人来、吸引人留下。”王海金说。

  从造园到造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蓝田,开启了“二次创业”。

  一拆一建 腾挪发展空间

  南北对接“碧湖中心”与“北溪中心”,东西接壤芗城北部片区和蓝田经济开发区产业基地,新社片区版块有着绝佳的区位优势,进而成为此次蓝田经济开发区打造新城版图的首块“试金石”。

  “这个片区里近年来存在部分厂房出租‘不姓工’、土地空置现象,部分企业因为产能上不去,产值收益连续多年低于整个园区均值水平。”在蓝田园区服务中心主任王振华看来,新社片区现状以工业企业用地为主,且多为土地综合利用效率较低的企业,片区更新潜力巨大。特别是区域承载了大量门类同质产业,外向型不强、创新性不足、产出效益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无法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充足动力,却恰好可以为城市更新腾挪出更多发展空间,激活发展新动能。

  经过详细摸排、分类统筹,新社片区的17家工业企业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被列入首期项目征迁名单。

  “但一开始我真舍不得搬。厂子生产经营了十几年,一砖一草都有了感情。”在征迁干部多次上门耐心讲政策、细心算补偿、用心帮找搬迁场所后,帆利工贸企业负责人严艺军动了心:“边拆边生产让我们有足够时间赶制剩余订单,等设备在新厂址安装调试后,我们马上又可以重新投入生产。”

  鑫万通电缆桥架公司总经理张永刚从河北老家赶回漳州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征迁指挥部签协议书。“大家都知道征迁时间紧、任务重,但是通知下发时恰逢我父亲重病,急需赶回老家。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征迁办的同志没有催促我,让我能安心陪伴老父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样人性化的征迁,我们愿意无条件支持配合。”

  响应我市持续高涨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热潮,蓝田经济开发区积极投身“六比一看”竞赛,新社片区(一期)征迁项目的火速推进,则成为全面落实竞赛思维、机制和状态的真实写照。从征迁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火速成立,到征迁补偿标准通知全面下发、倒排节点、挂图作战,再到挂钩干部层层分解任务、一对一走访落实,蓝田经济开发区征迁干部庄天福每天和队友辗转于各个工厂,不到半年里换了两双厚底球鞋,清空了多盒“喉保”。

  “企业征迁不同于普通住宅房屋征迁,涉及设备清算、停产停业、择址迁移、员工安置等多项环节,复杂而繁琐,一点儿也不能马虎。”看着进度表上的空格被快速填满、时间轴上的距离在不断缩短,庄天福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腾笼换鸟”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新空间、“换”出新业态,新社片区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被按下了“加速键”。

  一破一立 人居环境升级

  打造新城,新的不仅是城市面貌,更是新定义的生活方式、新创造的美好生活。

  “提供住房仅仅是土地满足人们最基础的需求。从解决‘有没有’到解决‘好不好’,我们要让这里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最佳载体。”蓝田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王达丰摊开《新社-上美湖片区规划设计方案》,一个山水携手、产城联动的新城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聚合服务与产业走廊,未来新建的新社-上美湖片区将布局两大产城服务中心。其中,蓝田经济开发区的新社产城创新服务中心,以龙文路联系北溪与行政中心,联动南侧生活片区,打造科技花园、中央环廊、卫教文体等多个服务场景;面向区域服务的上美湖产城服务中心,则以龙江路与九龙大道联通龙文各大服务中心,提供优质的创客空间和孵化平台,辐射周边商务业态优质发展。

  沿创新活力走廊与两大产城服务中心,新建的城市片区将构建起3组创新街坊,面向企业和人才定制滨湖高端住宅、人才公寓、产业小区、安置房等多元居住产品,并打造交通性景观大道、创新林荫大道、生活服务街道、社区漫步绿街等多类特色道路。加上片区内2019年刚建成投用的蓝田经济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该片区未来将成为蓝田品质生活与创新产业深度融合的“产城人”新地标。

  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新城还将以纵横交错的绿道为纽带,串联起生态休闲广场、街区公园、社区步道等多重景观资源,打造出绿叶盎然的复合城脉与活力环形大公园。“到时咱们再从高空鸟瞰这座城,你会发现,一批批片林、花海、湖塘在城市地图上蔓延铺展开来,并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等进行多业态融合, 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服务和高颜值生活。”王达丰充满期待地说。

  作为片区更新先行启动区,新社片区目前已规划商住用地约865亩,一期73亩用地征迁圆满结束后将快速切换到建设模式,并围绕“贯通、开放、活力、人文”八字做足建设文章,着力打造出服务于市民居住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岸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方向更是涉及民生福祉的深刻变革。由拆到建、由破到立,在拆后空旷平整的土地上,一条立体活力城脉、一片宜居产业社区,正快步向我们走来。

评论

发布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