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海区政府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知。该《通知》除了明确龙海区十四五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外,对龙海区十四五的城市发展规划及交通网络规划,在“第三章”与“第六章”里详细论述。
详细内容如下:
规划显示,龙海区十四五战略定位:
——创新引领的滨海工业新城。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沿海经济开发建设,全面推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成动能强健的滨海工业新城。
——多维融合的活力开放之城。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和厦漳同城发展格局,发挥地缘血缘优势促进两岸融通,营造有利创新创业创造的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体。
——富美善治的宜居宜业之城。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根本目的,全面提升文化、生态、社会等治理水平;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高效集约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经济发展高素质、生态建设高颜值、群众生活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城。
龙海区十四五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上迈出重要步伐。
(一)经济实力更强。经济保持健康发展,总量位居漳州市前列,创新型城市格局基本形成,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方面走在前列。
(二)组团发展更快。“一江滨两新区”、“南太武南溪湾”组团式发展更趋成熟,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产城融合不断深化,城镇空间有序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
(三)文明程度更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龙海根深叶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迸发,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四)生态环境更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树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人民生活更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康龙海基本建成,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安居乐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六)治理体系更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平安龙海、法治龙海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依规“马上就办”形成常态化,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三章 坚持做大城市体量 形成组团发展新高地
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厦漳泉都市圈一体化和漳州中心城区发展,加快“一江滨两新区” 、“南太武南溪湾”发展,坚持“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提升和人口聚集,构建功能明确、城乡协调的新发展格局。
一、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一)强化“一轴”提级扩容。沿省道208为核心发展轴线,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突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经济体量庞大、城市人口集中、聚集效应明显、带动作用突出的厦漳同城化新兴发展轴。围绕“一轴”加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功能层级提升,推动产业园区改造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前瞻性布局交通通讯、环保水利、能源动力、商住建筑和其他市政基础设施。
(二)加强“两区”高端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江滨两新区”,打造城市新门户。扩大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凸显“紫云山、九龙江,好生态、最宜居”特色,高品位推进石码历史街区、月港历史风貌区提升建设,打造后港片区、紫云新区、月港新区核心商圈,启动月港新城镇建设。高水平打造“南太武南溪湾”城市副中心,完善滨海新城核心区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科技研发、现代商贸等高端服务业,加快临港工业发展步伐,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吸引人口集聚,致力打造“产城一体化、城市新组团、厦门湾新亮点”,形成辐射全市的新增长极。
(三)推动“一带”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依托程溪镇、双第农场、东泗乡等多山乡镇,打造山区特色经济发展带,培育和打造主业突出、主题鲜明的特色生态乡镇。坚持绿色、红色、特色为导向,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加工业和旅游业。加快完善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速城镇建设步伐
(一)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强化中心城区建设,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力度,凸显大城关的集聚经济效应。结合漳州市东部新城建设,扩大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推动“西接漳州、东拓海澄、北连角美”,推动市政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漳州市区标准提级改造。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坚持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分步推进,凸显“网格化”,推动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整体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打造最具闽南特色活力古城。
(二)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镇区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加快培育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加强乡镇中心镇区建设,在乡镇有序布局商品住宅小区,配套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商旅、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鼓励重点镇区按照“小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塑造特色,打造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综合性城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三、提升城乡发展品质
(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格落实“三线一单” “多规合一”制度,坚持以“底线思维”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修复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和乡村建设等各类空间实体边界。保障重点园区和拟落地的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研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推动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调整中,将腾退空间优先用于留白增绿。
(二)塑造城市景观新格局。积极构建以紫云山城市园林景观为城市绿核,以九龙江滨江景观为轴,以城市内河水系为风光带,以城市绿道为廊,以棕地治理为绿地生态链的“一核、一轴、一带、一廊、一链”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深入推进“公园城市” “绿色生态城区”工程建设,布局一批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社区公园、街头公园,挖掘一批“公园+”新经济、新消费。
(三)倡导绿色生活新风尚。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节约型城市建设。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无纸化生活,鼓励绿色节能产品消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大力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绿色生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
第六章 坚持互联互通互补 夯实发展基础新优势
把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扩大有效投资、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和促进供需高效对接的重要途径。突出“西接漳州、东拓海澄、北连角美”,系统布局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搭建经济社会发展载体。
一、建设立体交通网络
(一)打造内联外畅交通网络。加快对外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完善“三横三纵”道路框架。“西接漳州”,启动锦江道西段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通连接漳州中心城区快速通道,融入漳州东部新城建设。“东拓海澄”,加快推进锦江大道三期C、D段建设,进一步完善月港新区交通路网,完善东园工业区、海澄西小区工业区等片区路网,推动城市向东发展。“北连角美”,规划建设龙浦大道和美宁大道,打通南北交通脉络,提速厦漳同城化发展,积极推动厦漳城际轨道R1线、R3线尽快开工,衔接站点布局,实现轨道交通和路网无缝对接。优化完善内部交通网络,加快启动浮南大道二期、南溪大道、省道208浮宫至港尾改造、沉屿路及一批县道改造工程,提速芦州大道二期建设。
专栏6: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重大工程
1.对外联通:锦江大道三期C、D段、龙浦大道、美宁大道、锦江道西段(平宁路至马洲大桥)、省道208复线延伸线(普边至漳州动车站)、厦漳城际轨道R1线、漳浦前亭至龙海港尾快速公路、沈海高速龙海至诏安段改扩建、龙江大道甘文连接线工程、平和三坪至东南花都(龙海段)。
2.内部交通:浮南大道二期、南溪大道、省道208浮宫至港尾改造、X514(一期)改造工程、X514(二期)改造工程、X515海澄段改造工程、X516白水段改造工程、X517东园段改造工程。
3.码头航道:一比疆航道清淤工程、一比疆码头工程、后石港区隆教作业区公共航道锚地工程。
(二)提升方便快捷运服能力。积极构建综合客运枢纽、客运站、客运码头、城市公交组成的多层次客运枢纽体系。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积极拓展定制公交、通勤公交、旅游包车等服务,加快公交场站综合利用开发。规范发展共享单车,建设覆盖城乡的绿道网络。加强重要旅游景点停车场、公交站场建设,增强动车站、长途客运站至各旅游景点的交通接驳能力。持续提升城乡公共停车设施配套,利用新区开发和旧城整治及改造,实施一批停车场(楼)项目,推进停车设施同步配建充电桩;加强老旧小区消防安全改造提升,规范管理居民停车,合理利用空间规划建设停车位。
(三)加强港口功能设施建设。加快港航基础设施、港口集疏运和物流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石码港区一比疆作业区码头、航道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造,推进厦门港后石港区隆教作业区航道锚地工程在漳州LNG竣工前顺利建成投用,支持港尾铁路建设和疏港货运站建设,努力利用港铁大疏运体系发展临港经济。综合规划后石港区(龙海部分)码头泊位和后方陆域,努力构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临港产业、疏港物流综合产业园区。
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一)加快新型网络设施建设。大力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纤建设,加快5G基站布点,推进主要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客货运枢纽、医院、学校等5G网络覆盖,不断拓展5G工业应用场景。大力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城区、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进一步推进农村、边远地区、老旧小区光纤网络升级和重点镇、重点村高速(千兆)光纤网络覆盖。主动融入漳州工业互联网建设,探索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二)推进“智慧城市”基础建设。大力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重点实施城市“大脑工程”,打造涵盖治安、城市管理、交通路网、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智慧能源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智能电网,提高电力供需精准匹配能力。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启动北引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智慧水务项目。积极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打造智慧教育云平台、数字医疗服务体系、智慧养老工程,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医疗、养老。加快实施“智慧城管” “智慧消防”等城市管理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改造。
(三)完善市政功能配套建设。强化市政道路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月港新区、南太武滨海新城核心区等重点发展区域配套路网,加快打通城市断头路,消除瓶颈路,有序推进老旧市政道路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优化城市路网结构,疏通交通网络“毛细血管”。实施中心城区市政消火栓维护管养和多层住宅楼消防给水改造。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加强污水垃圾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截污纳管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东园污水厂建设。实施一批城市洁净工程,推动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置设施等项目建设,大力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建设一批城镇公厕,力争到2025年,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率平均达到95%,乡镇污水收集率平均达到80%以上。加快推进流入河道污染源和上游建成区污染源全监控、全收集、全处理,到2025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资源均衡配置,实施马崎取水泵站迁移工程,推动一批小型水库开工建设;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加强集中供水、联网供水,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河湖连通、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等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开展浮宫镇河湖水系连通(二期)、卓岐内湖综合整治、南溪桥闸下游河道岸线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等流域生态治理项目。
(五)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完善城市排涝设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启动江海堤防强化加固、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快推进西溪水闸、南溪桥闸、浮宫青年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地震地质灾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乡镇气象应急探测预报系统,全面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救灾能力。至“十四五”末,中心城区防洪防潮标准提升到50-100年一遇,重点乡镇、重点中小河流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完善渔港码头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渔船生产安全。加强城乡房屋结构安全,提升人员密集场所的重要公共建筑物和生命线重要工程抗震性能,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加快推进云都人防工程建设。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强从业人员过硬素质。
专栏7: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重大工程
1.市政基础设施。龙海市云都人防工程、龙海市紫云新区接S208复线道路工程、芦州大道二期、月港新区道路工程、背街小巷提升工程;中心城区截污纳管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东园污水厂、港尾污水处理厂、南溪湾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龙海市污水收集处理基础配套工程;城市(电力)缆线下地工程。
2.水利基础设施。龙海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龙海市自来水厂管网及配套设施工程(马崎取水泵站迁移工程)、北引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程溪保池水库等小型水库。
3.水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专项、浮宫镇河湖水系连通(二期)、南溪桥闸下游河道岸线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卓岐内湖综合整治。
4.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西溪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南溪桥闸除险加固工程、浮宫青年水闸重建及配套工程、紫泥海堤除险加固工程、龙海中海拔地区气象趋利避害科研试验基地建设、龙海国家气象观测站迁建项目、乡镇自动气象站。
三、构建能源安全体系
(一)加快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漳州LNG联络线工程。推广清洁能源,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适时适度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进光伏发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项目开发。完善电力基础设施。优化变电站布点,新建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1座、扩建110KV变电站3座,完善中压主干网架,优化主接线形式,提升供电可靠性。推动新建小区同步配建充电设施,规划建设一批集中式充换电站。
(二)加大园区综合能源服务。推进工业园区开展综合能源服务,对冷、热、电、储等各类能源分配、转化、存储、消费环节进行有机调节、优化,建立能效管理新模式。结合工业园区热负荷增长需求,完善“一区多园”工业发展平台供热设施配建,重点推进东园工业区、海澄工业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