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需破除对涉房贷款的偏好 对楼市影响几何

闽南日报  时间:2020-06-24  浏览:

  购房贷款帮助很多人实现了置业梦想(资料图片)

  长期以来,个人住房贷款在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中占极大比重。本月初,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破除对涉房贷款的偏好,把经营重心和信贷资源从偏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移到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改变短期内经济运行困难局面的必要之举,意味着房贷短期内将被收紧。也有人认为,银行多放房贷有其原因,虽然房贷对房价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控房价还是应该多措并举。

  现象:

  个人房贷已成商业银行“压舱石”

  房地产相关贷款在银行贷款投放量上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个人住房贷款也是个人贷款投放的重中之重。可以说,27.6万亿元的个人住房贷款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压舱石”。

  细细剖析各银行的2019年财报可以发现,各大上市银行的信贷资产中,房地产相关贷款贡献极大。据Wind数据统计,到2019年年底,A股36家上市银行的涉房贷款合计达33.98万亿元,较2019年年初的29.5万亿元增长了4.48万亿元,一年时间的增长幅度超过15%。至2019年末,36家上市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公司类贷款余额为6.4万亿元,较2019年初的增幅为14%;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则占据大头,金额高达27.6万亿元,增幅为15.4%,占比达26.7%。

  分银行来看,工商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最高,达80.9%,总额为5.17万亿元;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分别为77.2%、61.8%、35.31%、21.41%,金额分别为4.16万亿元、1.7万亿元、5.3万亿元、1.14万亿元。并且,截至2019年年底,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四家银行的个人房贷余额合计高达18.7万亿元,占所有A股上市银行个人房贷余额的68%。

  政策:

  防止大水漫灌推涨房价

  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政策要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控制资金流向。言外之意,就是增加市场流动性,要刺激的并不是房地产这一行。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冲击,尤其是众多中小微企业急需银行贷款续命,度过危机。在帮助实体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央行多次采取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释放流动性,并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不过,商业银行出于“避险”考量,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仍然有限,部分贷款甚至流向了房地产行业。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工作,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按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把经营重心和信贷资源从偏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移到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实现信贷资源增量优化、存量重组。

  央行强调,商业银行破除对涉房贷款的偏好具有紧迫性。这既关系到实体经济的复苏、民生就业的大局,也关系到楼市是否会因“大水漫灌”而出现“房价飞涨”的局面。

  业者:

  控房价仍需多管齐下

  记者采访漳州银行从业者获悉,银行“房贷偏好”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以房产为抵押的贷款更为“稳妥”,通过房贷审批的客户多为征信良好、收入稳定的优质客户,放贷较快,还款有保障。另一方面,对小微企业房贷审查严格,是出于对风险的把控,不少小微企业存在运营风险高、信息不透明、无抵押物的情况,违约、坏账风险大,客户经理不得不谨慎起来。

  漳州一位银行业者表示:“疫情期间,我们银行推出了不少帮扶企业的贷款政策,增加授信,酌情展期,都是为了帮助企业能渡过难关。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仍然要严格把关,一般而言,上市企业、国企、有固定资产可供抵押的企业是优质客户,授信放款会更容易些。”

  而对普通家庭来说,买房付得起全款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离不开房贷这个“杠杆”。随着近些年房价上涨,房屋总价提高,购房更是离不开房贷,贷款金额呈上升趋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至2019年,中国宏观杠杆率已超过美国,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家庭部门杠杆率为52%。并且,中国家庭的债务主要以房贷为主,占比在60%以上。

  有业内人士分析,要求银行改变“房贷偏好”,意味着房贷短期内将被收紧,将信贷规模更多投向主体经济,这是改变短期内经济运行困难局面的必要之举。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房贷对房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高负债的根源还是在于地价、房价上涨,控房价还应在宏观上、根源上多下功夫,收紧房贷或许只能收一时之效。

  ■记者 张 晗

评论

发布房源